经典案例
经典案例
哪些财产可用于捐赠?
为进一步普及慈善理念,增强辖区居民慈善意识,树立良好道德风尚,日前,北塘街杨家场社区开展了“践行慈善法 人人献爱心”法律知识讲座。 活动中,天津纳淼律师事务所的刘永超律师以“依据慈善聚焦精准扶贫、携手共创美好生活”为题解读了《慈善法》,详细介绍了慈善法的组织、慈善捐赠的条件、慈善服务的内容、法律责任等,并结合一些事例,让居民更为具体地了解《慈善法》。此次活动将《慈善法》宣传到社区、宣传到每一个居民,树立全民慈善意识,积极营造了“人人知慈善 人人行善举”的浓厚氛围。记者 张玮 摄影报道
◆ 慈善捐赠可以附加条件吗? ◆
市民段阿姨:很多时候大家出于好心想帮助困难的人,但社会上确实也出现了个别人接受捐赠后拿着钱干别的用了,这样就伤了很多捐赠者的心。我想问问慈善捐赠是否可以在捐赠的同时附带条件,比如“我的捐赠款只能用于给受赠者治病”,这样可以吗?
解答:刘律师说,根据《公益事业捐赠法》规定,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,符合公益目的,不得将捐赠财产挪作他用。捐赠人有权决定捐赠的数量、用途和方式。《慈善法》第三十九条规定:慈善组织接受捐赠,捐赠人要求签订书面捐赠协议的,慈善组织应当与捐赠人签订书面捐赠协议。书面捐赠协议包括捐赠人和慈善组织名称,捐赠财产的种类、数量、质量、用途、交付时间等内容。
《慈善法》在强调慈善捐赠无偿性的同时,其实也充分保障捐赠人的意愿。捐赠人可以通过慈善组织捐赠,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赠。“我的捐赠款只能用于给受赠者治病”就是对慈善捐赠附加的条件,该条件合理合法,捐赠人有权提出这样的要求。需要注意的是,慈善捐赠虽然可以附加条件,但附加条件也是受法律规制的。慈善捐赠属于慈善活动,首先应当遵循合法、自愿、诚信、非营利的原则,慈善捐赠中不得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条件的捐赠,不得对受益人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,捐赠人与慈善组织约定捐赠财产的用途和受益人时,不得指定捐赠人的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。如果指定捐赠人的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,该捐赠就不具有慈善目的,不属于《慈善法》规定的慈善活动。
◆ 哪些财产可以用于捐赠?◆
市民张先生:现在几乎每个社区都有捐衣服的募捐箱,每年单位企业或社会上也总有捐赠活动,到底什么东西可以捐赠,什么东西不能捐赠呢?
解答:刘律师说,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、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慈善目的,自愿、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。捐赠人捐赠的财产应当是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。捐赠人可以通过慈善组织捐赠,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赠。捐赠财产包括货币、实物、房屋、有价证券、股权、知识产权等有形和无形财产。
在对捐赠财产上,《慈善法》也做出了要求,一是捐赠财产为捐赠人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。所谓财产合法,要求财产的来源、取得、占有符合法律的规定。所谓有权处分,要求捐赠人对捐赠的标的物享有依法处置的权利。二是捐赠的实物应当具有使用价值,应符合安全、卫生、环保等标准。 除直接适用《慈善法》之外,还应适用《产品质量法》《食品安全法》《环境保护法》等相关法律和标准规范。变质、残损、过期报废的商品物资,不得用于慈善捐赠。三是捐赠本企业产品的,应当依法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。捐赠本企业产品的,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合格证书或质量检验证书等方式保证其质量合格,而非劣质品、次等品。另外,有效期、质量保证期虽未超过但即将届满的药品、食品,库存过久的衣物或质量较差不耐用的其他产品等,也不宜用于慈善捐赠。
◆ 个人求助与慈善募捐有何区别?◆
市民施女士:我的朋友圈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朋友转发的“轻松筹”、“水滴筹”,都是一些患重病的人向朋友圈爱心人士求救助的信息。看了这样的信息我总想尽一份力,这种个人求助捐款是慈善募捐的一种形式吗?
解答:刘律师说,个人求助不是募捐,不属于《慈善法》、民政部的管辖范围。慈善募捐属于“捐赠”, 慈善捐赠的财产必须用于慈善活动,符合慈善目的,受赠人接受捐赠后需要尊重捐赠人意愿,并且不能挪作他用。而个人求助属于“赠与”性质,一般赠与则不受用途的限制,受赠人可自由处置,适用《合同法》的规定。近年来网络筹款信息越来越普遍,而这种通过网络筹款平台发布的信息和相关行为应受到《慈善法》、《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》、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、《合同法》等相应法律规范的制约。